記者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獲悉近日,我國大型民用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批產第三架機(1103架)總裝下線并圓滿完成生產試飛批產第四架機(1105架)機頭大部件交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通飛華南標志著AG600項目實現了從型號適航取證向小批量生產的重要跨越。
△AG600“鯤龍”飛機批產第三架機總裝下線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空學會與中國航空航天工具協會近期聯合發布了團體標準《AG600系列飛機汲水場要求》(T/CSAA 42—2025/T/CATA 0156-2025)。該標準由通飛華南牽頭組織編制,是我國首個針對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專用汲水場的技術規范,聚焦AG600“鯤龍”飛機執行森林滅火任務中的核心環節——水面汲水作業,系統規定了汲水場的選址、配置、使用及維護要求,填補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標準空白,標志著國產大型應急救援裝備配套標準體系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AG600“鯤龍”飛機批產第三架機完成生產試飛
AG600“鯤龍”飛機批產第四架機機頭大部件交付通飛華南
據悉,該標準明確了汲水場的多項關鍵技術參數,同時對風速、浪高、能見度等運行條件作出具體限制,確保飛行安全。此外,還提出了風向標、水位標識、氣象與水文觀測點等配套設施的建設要求,為相關用戶單位提供科學、可操作的汲水場選址指導、設置建議及使用維護要求。該標準將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目前已初步運用于吉林省、浙江省汲水場勘測工作。
AG600身上多部位是“成都造”
AG600“鯤龍”飛機是我國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飛機。它也是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
AG600“鯤龍”飛機在水上滑行
據悉,AG600身上有諸多成都元素,航空工業成飛與成飛民機作為聯合供應商承擔該型飛機的機頭部段、全機電纜導管以及部分試驗件的研制工作。“耳朵”和“眼睛”——通信導航系統是由總部設在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承擔研制。
從2009年立項至今,AG600的研制已走過了16個年頭。
2015年3月,由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及成飛承擔的機頭大部件在成都順利完成總裝下架,機頭在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實現交付。
2016年7月,AG600在珠海航空產業園完成總裝下線,在這之前成都方面完成的機頭大部件等已運抵珠海用于總裝。
2017年,位于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承擔研制的AG600通信導航系統,相當于飛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為后續試飛做準備;同年,在珠海機場成功開展陸上首次飛行試驗。
隨后分別于2018年、2020年在湖北荊門及山東青島完成水上、海上首飛。在2020年7月海上首飛期間,成都的電科航電團隊從工程技術、質量適航、綜合管理、安全保密等方位對AG600飛機進行了全過程的外場組織與保障。
2022年5月,AG600全狀態新構型滅火機在廣東珠海首飛成功。
2024年,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批產首架機的成都造機頭大部件完成交付。
2025年2月,AG600完成全部取證試飛科目,在之前的試飛過程中,成都的通信導航系統等持續發揮作用。
同時,2023年至今,成都的新都航空大部件產業園相關企業持續為AG600生產提供支持,如生產飛機結構件、起落架、管路系統、飛機蒙皮等部件,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